比特币是什么?是货币还是商品
如果把货币比作交通工具,从最早靠步行交换(实物货币)到骑自行车(金属货币),再到开汽车(纸币),现在似乎正迎来电动车(数字货币)时代。比特币作为数字货币的代表,它到底算不算“货币”呢?2009年比特币诞生,至今已有十余年。对很多人来说,它依然像个“黑箱子”——听说过,却看不懂。今天我们简单地聊聊这个话题。
货币的前世今生:从实物到数字
要弄明白比特币是不是货币,得先看看货币是怎么变来的。货币的发展主要有两条线:一是长得啥样(形式),二是用来干啥(职能)。从形式上看,大概经历了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实物货币
最早人们用牛、羊、贝壳、布这些东西当钱。但问题不少:牛太笨重、贝壳容易坏、布的质量不一样,慢慢就不用了。随着交易变多,大家开始用金属当货币。
- 第二阶段:金属货币
金、银、铜钱这些金属货币,优点是价值稳定、方便分割和保存。但缺点也明显:金属产量有限,不够用;带多了太重,比如古代人用银子交易,得扛着钱袋子走。后来,金属货币逐渐被“靠国家信用发的钱”替代。
- 第三阶段:信用货币
就是我们现在用的纸币、银行券,靠国家或政府背书发行,大家都认可。但有时候,有些国家经济出问题,会印很多钞票来解决,结果钱越来越不值钱(通货膨胀)。这时候,有人就想找一种不容易贬值的“新钱”,数字货币慢慢进入视野。
- 第四阶段:数字货币
这是现在和未来可能的货币形式。不过要注意,电子货币≠数字货币。电子货币(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是“纸币的电子版”,需要银行、支付宝这些中心机构帮忙记账,你的消费记录可能被看到(隐私问题);数字货币(比如比特币)则有匿名性,不用中心机构记账。
随着互联网、区块链这些技术发展,数字货币已经从概念变成了实际需求,但目前还面临技术、法律等问题。
数字货币有哪些种类?
2014年欧洲银行管理局给“虚拟货币”(数字货币的一种)下过定义:它是数字形式的价值,不是央行发行,不一定和法定货币挂钩,但能用来买东西、存起来或转账。简单说,数字货币有三个特点:是数字形式的“价值符号”、不是法定货币、能当“交换工具”用。目前数字货币主要有四类:
- 数字法币
由央行发行,比如中国的DCEP(数字人民币)。它定位是“电子版现金”,只替代我们平时花的纸币(M0),还能离线支付(就像没网也能花现金一样)。
- 基于算法的数字货币(以比特币为例)
比特币是靠密码算法“算”出来的,不和任何国家的货币挂钩,价值来自大家的认可(就像黄金,大家都觉得它值钱)。它总量固定2100万枚,挖完就没了,所以价格可能越来越高(通缩)。但因为价格波动太大(今天1万明天可能5千),不太适合当日常花的钱(货币需要稳定)。它更像“限量版数字收藏品”,或者一种“大家一起记账的公开账本”(谁都改不了)。
- 众筹发行的数字货币
比如以太坊的以太币。它可以用来支持区块链上的应用开发,有点像“开发者社区的专用积分”。
- 资产锚定的数字货币(稳定币)
价值和某种资产挂钩,价格稳定。比如USDT锚定美元(1USDT=1美元);之前脸书想发的Libra计划锚定一篮子货币,但因为各国监管问题还没发出来。
各国如何定义比特币?
比特币数量有限,价格忽高忽低,它到底是商品还是货币?不同国家有不同说法:
- 美国
2013年,法院曾认定比特币是“通货”,受证券法案监管。
2014年,国税局把它当“财产”,要求交易时交税。
2015年,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说它是“商品”,交易平台要登记监管。
- 中国
2013年,央行等五部委发文:比特币是“特定虚拟商品”,不能当货币用,但老百姓可以自己买卖(风险自担)。
2014年,周小川说它像“邮票”,主要是收藏品。
简单说,在中国,比特币可以买卖,但不算货币,只是一种受限制的商品。
比特币本质是一种数字货币,有它的价值,但因为价格波动大、难监管,多数国家没把它当货币。那能不能用比特币买东西?不同国家规定不一样,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