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终止加密监管计划,银行加密业务回归常态

CG区块链 政策风向 2025-08-21 10:02:48 0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宣布,将终止一项自拜登政府时期启动、专门针对银行加密业务及金融科技活动的监管计划。这一政策调整意味着,美联储将把过去两年积累的加密监管经验重新整合进常规监管流程中,不再对银行加密业务实施额外审查。

这一监管转向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美国金融监管机构对加密业务的态度正逐步开放,银行未来可以更明确、更顺畅地提供加密货币托管、贷款甚至稳定币发行等业务。此举也被视为推动加密业务与传统金融体系并轨的关键一步。

本文将从三大节点深入解析这一监管变革:一是美联储终止“新型活动监督计划”(NASP)的背景与政策内涵;二是“声誉风险”审查被正式移除所带来的监管逻辑转变;三是2025年以来多项放宽政策的协同效应,如何为银行参与加密领域铺平道路。

image.png

为何美联储突然收紧加密监管?揭秘背后真相

2023年,硅谷银行等三家与加密产业相关的美国银行相继倒闭,这一事件引发监管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高度警觉。为应对数字资产领域的新型风险,美联储同年设立了“新型活动监督计划”(NASP),专门针对银行涉及的数字资产与区块链业务加强监管。

该计划的核心目标,是帮助监管机构更全面掌握加密业务的风险来源与管控方式,确保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NASP的设立标志着数字资产风险防控体系构建迈出重要一步,为后续监管框架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声誉风险审查被砍!美联储为何做出这一决定?

声誉风险,按照美联储的定义,是指因负面舆论导致银行形象受损,甚至引发高额诉讼的潜在风险。然而,在加密监管实践中,这一概念长期存在争议。许多银行业者反映,声誉风险评估往往依赖主观判断,导致一些合法但监管人员不认可的加密业务受到阻碍,影响了正常业务的开展。

面对这些反馈,美联储最终决定将声誉风险从银行检查项目中移除,并将监管重心转向可量化的财务风险指标。这一调整意味着监管方式从主观舆论评估转向客观数据驱动,既回应了行业关切,也提升了监管的精确性和一致性。

image.png

加密业务回归常态:美联储如何铺路银行新赛道?

2025年7月,美国三大金融监管机构——美联储(Fed)、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与货币监理署(OCC)联合发布了针对加密资产托管业务的操作准则,明确要求银行在提供相关服务时必须遵循法律框架并建立严格的风险控制机制。监管机构强调,此举并非增加新的合规义务,而是为传统银行进入加密托管领域提供一套清晰、务实的操作指引。

随后在8月16日,美联储正式宣布终止自2023年起实施的“新型活动监督计划”(NASP),并将过去两年积累的数字资产监管经验整合进常规银行检查流程。这意味着银行开展托管、贷款或稳定币发行等加密业务,将不再需要经过额外审批,其监管流程正式与传统金融业务并轨。这一政策延续了2025年以来美国加密监管逐步放宽的整体趋势——例如4月份已取消“银行开展新加密业务需事先批准”的规定,FDIC与OCC也同步作出了相应调整。

这一系列动作为银行业务与加密市场的融合铺平了道路,标志着监管范式已从准入审批转向以流程合规和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