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加密监管四年:从 SET 平台设限到行业生态重构

CG区块链 政策风向 2025-07-03 14:06:42 0

2021年下半年,泰国证券交易所(SET)的一则公告在东南亚金融圈投下涟漪——这个传统金融重镇宣布将打造数字资产交易平台,但明确把加密货币挡在了门外。这一决策背后,是泰国监管层对“高信任度交易场所”的执着守护。时任SET执行副总裁Kitti Sutthiatthasil直言,加密货币不符合平台三大准入标准:缺乏可分析价值的基础资产、无法直接支持经济活动、尚未体现社会与环境效益。四年过去,回望这场监管实验的实施轨迹与行业回响,不仅能窥见泰国金融治理的底层逻辑,更为观察全球加密货币监管的演化提供了独特样本。

一、SET数字资产平台规划:锚定实体资产,划界加密货币

(一)平台定位的底层逻辑

SET数字资产平台的诞生,带着鲜明的“实体锚定”烙印。其核心服务对象被严格限定为“具有实际价值支撑的数字代币资产”,这意味着比特币、以太坊等无实体依托的加密货币从一开始就被排除在外。这种定位源于泰国央行对金融稳定性的深层考量——2021年全球加密市场的剧烈波动,叠加泰国当时相对脆弱的汇率体系,让监管层对这类高风险资产保持高度警惕。平台选择聚焦房产、大宗商品等传统资产的数字化,试图在创新与风险间筑起一道防火墙。

(二)排斥加密货币的监管哲学

将加密货币拒之门外,本质上是泰国金融安全优先原则的体现。2021年初,全球加密交易所频繁曝出洗钱丑闻,而泰国正处于资本管制调整期,监管层担忧加密货币的匿名性会成为跨境资金流动的监管盲区。值得注意的是,SET将“社会与环境效益”纳入资产标准,这比同期欧美市场单纯关注金融风险的监管思路更具前瞻性,隐约可见ESG理念的早期实践。这种“合规优先”的策略虽短期内抑制了加密创新,但为数字资产市场奠定了“先规范后发展”的基调。

二、加密货币监管升级:Bitkub事件的警示与重构

(一)Bitkub危机:监管觉醒的导火索

作为泰国本土最大加密交易所,Bitkub在2021年的暴雷成为监管转折点。当年初,平台日交易额从6-10万美元飙升至300-700万美元,用户规模宣称达80万(第三方估算实际活跃用户仅30-40万),这种非理性繁荣最终以系统多次瘫痪、投资者集体维权收场。泰国SEC依据《2018年数字资产业务紧急法令》第35条,勒令其5日内提交整改方案,核心直指高流量下的系统稳定性缺陷。这场危机暴露了加密市场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也让监管层意识到“无门槛创新”的风险代价。

(二)从严监管后的行业变局

Bitkub事件后,泰国加密行业进入“刮骨疗毒”期。SEC的整改要求不仅涉及技术升级,更传递出“风险可控”的监管新信号。短期内交易活跃度确实受到抑制,但行业生态反而迎来重构契机——交易所开始将合规建设与用户权益保护置于首位。更关键的是,泰国并未彻底封禁加密交易,而是通过法规修订(如2020年允许证券公司持有加密货币)保留了发展空间,这种“严而不堵”的弹性策略,为后续监管调整埋下伏笔。

image.png

三、政策底色:在规范框架内培育创新

(一)渐进式改革的政策基因

泰国对数字资产的审慎态度,早在2020年11月的法规修订中已现端倪。当时修订的《数字代币发行条例》推动证券型代币发展,同时放宽证券公司资产持有限制,允许其适度涉足加密货币。这种“先框定边界再开放探索”的思路,在2021年SET平台规划中进一步延续:既要通过严格标准筛选优质资产,又要为合规主体预留发展空间。相比部分国家“一刀切”的禁令,泰国更注重分层治理,在防风险与促创新间寻找动态平衡。

(二)东南亚监管图谱中的泰国坐标

在东南亚加密监管版图中,泰国的路径独树一帜。当新加坡、马来西亚探索加密货币合法化时,泰国选择“排斥加密、聚焦资产数字化”的差异化路线。这与其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密切相关——作为依赖国际贸易的国家,泰国更看重金融稳定对跨境交易的支撑,而加密货币的高波动性与之存在内在冲突。同时,这种政策选择也折射出新兴市场国家对“技术主权”的追求:试图通过自主标准构建数字资产竞争力,而非被动跟随全球加密浪潮。

四、政策遗产:合规生态的奠基与创新局限

(一)合规先行的行业价值

SET平台规划与加密监管措施,为泰国数字资产行业确立了“价值锚定”的发展原则。通过将数字代币与实体资产绑定,既避免了加密投机泡沫,又为房产、艺术品等传统资产的数字化提供了合规模板。这种模式的影响力正在外溢——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制定数字资产政策时,均参考了泰国的基础资产评估逻辑,推动区域监管标准趋同。

(二)创新抑制的现实困境

但严格的加密排斥政策也带来代价。2021-2025年间,全球加密行业经历DeFi、NFT、Web3浪潮,泰国因政策限制错失深度参与机遇,本土创新企业被迫转向海外市场。更棘手的是,部分投资者为追求高收益流向无监管离岸平台,反而增加了跨境监管难度。在加密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这种“以安全换稳定”的策略逐渐显露出灵活性不足的问题。

五、未来展望:监管弹性的探索空间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泰国数字资产政策正面临双重挑战:全球央行数字货币(CBDC)推进迫使各国重新评估加密技术价值;东盟数字经济一体化加速,持续排斥加密可能导致区域竞争劣势。未来,泰国或可探索“有限开放”模式——例如允许符合特定监管条件的稳定币进入平台交易,或设立加密货币监管沙盒,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吸纳技术创新红利。同时,SET平台可进一步拓展资产类型,将绿色债券、碳信用等环境权益类资产纳入数字化范畴,既延续原有监管逻辑,又响应全球可持续发展趋势。

image.png

结论

泰国SET 2021年的数字资产平台规划与加密监管政策,是新兴市场在金融创新与风险防控间寻求平衡的典型实践。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清晰的资产标准与监管框架,构建了区别于加密市场的合规生态,为实体资产数字化提供了制度样本。尽管在加密创新浪潮中显得保守,但这种“稳字当头”的策略为泰国金融体系抵御外部冲击奠定了基础。展望未来,随着全球数字资产监管框架成熟,若能在保持合规优势的同时增强政策弹性,泰国有望在东南亚数字经济格局中占据更关键位置。这场监管实验的启示在于:监管的终极目标不是抑制创新,而是通过规则设计引导技术沿着更可持续的路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