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密行业应对监管压力的战略与挑战

CG区块链 政策风向 2025-07-03 15:31:42 0

引言

美国加密行业正面临来自监管层面的双重压力:基建法案中的加密税务条款与DeFi领域的监管收紧,一场全行业的“防御战”已然打响。这场博弈不仅关系到行业短期利益,更折射出美国在全球加密货币新浪潮中的战略定位。从华盛顿的游说攻防到DeFi项目的合规调整,行业正通过多维度应对这场关乎生存的合规考验。  

image.png

一、加密税务条款的争议焦点与行业反弹

时间拉回2021年7月28日,美国参议院突然在基建法案中塞入加密税务条款,要求十年内通过加密税务合规增收280亿美元。该条款将“经常代表他人提供数字资产转移服务者”定义为“经纪人”,强制其按IRS 1099-B表格对超1万美元交易进行信息申报,内容需包含用户身份与交易细节。这种定义的模糊性引发行业强烈质疑——矿企、硬件钱包商、节点运营商等非中介角色也被卷入监管范围。  

行业的反弹声音主要集中在三个层面:其一,非中介角色根本不具备收集用户信息的能力,强制申报将直接扼杀技术创新;其二,严苛的合规成本可能迫使企业退出美国市场;长远来看,过度监管或将阻碍新资本流向海外。为此,Coinbase首席执行官布莱恩·阿姆斯特朗等行业领袖联合100家机构发起游说,推动参议员提交Wyden-Lummis-Toomey修正案,明确豁免去中心化交易所、矿工与钱包开发者。  

二、华盛顿游说战:技术中立性与政策博弈

这场游说攻防战,暴露出明显的路线分歧。参议院初期删除“包含去中心化交易所在内”的表述,让行业暂时松了口气。但随后提出的Sinema-Warner-Portman修正案仅豁免工作量证明(PoW)矿工与硬件销售商,排除钱包开发者及其他共识机制参与者,被质疑为“挑选技术赢家”。尽管该修订案以69票赞成、28票反对过关,但行业支持的Wyden-Lummis-Toomey修正案因需全院共识而搁置。  

此次游说清晰展现了美国加密监管的长期格局:注册游说团队从5年前的1家增至近60家,游说投入翻倍,还成立了“加密货币新委员会”等专项机构。然而,路线分歧与技术隔阂导致立法进程停滞,最终参议院多数党领袖舒默宣布将在秋季重新审议修正案——这背后,是政策制定者与技术社区之间认知鸿沟的真实写照。  

三、DeFi监管升级与行业应对策略

除税务争议外,DeFi领域正迎来更严格的监管审查。CFTC专员Dan Berkovitz更是公开炮轰未注册的DeFi衍生品市场违反《商品交易法》,强烈反对其成为“不受监管的影子金融市场”。SEC主席Gary Gensler则明确表态,提供证券型代币服务的DeFi项目必须遵守证券法,直接冲击合成资产、流动性挖矿等创新模式。  

行业的应对路径目前呈现两个方向:一类是机构主动转型,例如ShapeShift关闭公司实体转为DAO,Uniswap下架129种代币衍生品;另一类则是积极推动政策对话,Uniswap资助“DeFi教育基金”,YFI创始人推动LeXpunK_DAO筹集100万美元,紧急推进“安全港”立法与法律倡导。这些举措既显示行业对合规压力的妥协,也暗示通过制度参与寻找生存空间的努力。  

image.png

四、结语:监管迷雾中的行业觉醒

美国加密行业的这场防御战,本质上是传统金融监管框架与去中心化技术的碰撞。基建法案税务条款尚未达成最终共识,DeFi监管规则也仍待明确,但行业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构建防御性网络。游说力量的整合、DAO组织的治理革新,以及技术社区与政策制定者的对话机制,标志着美国加密行业正在形成独特的政策参与生态。  

长远来看,监管部门对加密技术运行机制的不熟悉,可能导致政策执行与创新保护失衡。但行业逐渐意识到,在拥抱技术中立性的同时,建立透明的合规体系与用户保护机制,才是赢得监管信任、避免行业外迁的关键。未来美国加密监管的走向,不仅取决于立法博弈,更取决于技术创新能否在风险防控与开放性之间找到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