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合法吗?国家支持吗?

CG区块链 知识百科 2025-07-30 17:45:23 0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是合法的,但需在监管框架下规范发展;国家在政策顶层设计、地方试点及行业应用等多个层面给予明确支持,尤其鼓励其与实体经济融合。以下从合法性基础、政策支持体系、合规边界及最新发展动态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image.png

合法性基础:技术中立与监管边界清晰

中国对区块链技术的法律定位明确——技术本身合法,应用需受监管。2019年施行的《区块链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确立了“备案制”监管框架,要求所有区块链服务提供者(如平台运营方、技术服务商)需通过国家网信办备案,明确禁止利用区块链从事非法集资、洗钱、传播违法信息等活动。这一制度既保障了技术创新空间,又划定了法律红线。

需特别注意区块链与虚拟货币的法律区分:尽管央行等多部门明确禁止加密货币(如比特币、以太坊)的交易、挖矿及ICO(首次代币发行),但区块链底层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不受限制。2025年1月中央政法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研究虚拟货币立法”,预示未来虚拟资产法律边界将更清晰,但这一进程不影响区块链技术本身的合法性。

国家支持体系: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实践的全链条推动

中国对区块链的支持已形成“顶层规划-专项政策-地方试点”的完整体系,核心目标是推动技术赋能实体经济。

顶层设计:纳入国家战略

“十四五”规划(2021-2025)将区块链列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明确要求“推动其在政务、民生、金融等领域的应用”。2025年5月,商务部等8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更进一步将区块链列为构建“自主可控数智供应链体系”的关键技术,提出到2030年实现区块链在跨境贸易、物流溯源等场景的规模化应用。

地方试点与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层面,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已形成区块链产业集群效应。北京市计划投入10亿元专项资金,支持区块链与制造业、医疗健康等实体经济领域的融合项目;上海市则通过“区块链产业园区”提供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政策包,吸引企业落地。

国家级基础设施“区块链服务网络(BSN)”是重要支撑——由国家信息中心主导建设,已覆盖全国30余个城市,为企业提供低成本、标准化的区块链部署环境,降低技术应用门槛。

行业应用:从政务到金融的场景落地

政策鼓励的应用场景已进入规模化落地阶段:

- 政务领域:多地政府利用区块链实现数据共享,如电子身份证跨区域核验、医保结算“秒级到账”,北京市区块链政务平台已覆盖80%高频服务事项;

- 金融领域:央行数字货币(CBDC)“数字人民币”基于区块链技术扩展应用场景,2025年交易规模突破10万亿元,在跨境贸易结算、普惠金融等领域成效显著;

- 实体经济:区块链在供应链溯源(如农产品、奢侈品)、碳交易(绿色能源溯源)等场景快速渗透,2025年工信部明确提出“重点支持区块链与AI、物联网融合,推动跨境贸易、碳交易场景落地”。

image.png

合规边界:明确禁止与必备门槛

企业应用区块链需严守两大合规底线:

- 禁止领域:虚拟货币交易、挖矿、ICO等活动仍属非法,2025年多地金融监管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查处多起利用区块链幌子进行的非法集资案件;

- 合规门槛:除完成网信办备案外,企业还需遵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确保链上数据存储、传输符合国家安全要求。目前,蚂蚁链、腾讯云TBaaS等头部服务商均已完成备案,成为合规应用标杆。

2025年最新动态:技术融合与市场增长提速

当前区块链产业呈现“政策驱动+技术融合”的双轮增长态势:

- 市场规模:赛迪研究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区块链市场规模预计达500亿元,近五年年均增速超30%,其中实体经济应用占比超60%;

- 技术竞争力:全球区块链专利中,中国占比超60%,在联盟链架构、跨链技术等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 政策新信号:工信部近期提出“区块链+”融合计划,推动其与人工智能、物联网(IoT)结合,重点突破跨境贸易单据核验、新能源汽车电池溯源等“硬场景”,进一步强化技术与实体经济的绑定。

结论:合法合规前提下的政策红利期

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路径清晰——合法地位明确,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但需在监管框架内聚焦实体经济应用。对企业而言,当前是布局政策鼓励领域(如供应链优化、政务服务、绿色经济)的窗口期;对个人用户,需警惕“区块链+虚拟货币”的非法陷阱,区分技术创新与金融投机。随着2025年标准体系加速构建(预计2027年全面成型),区块链有望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