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威测试如何定义加密货币的监管命运?SEC实践与行业合规路径解析

CG区块链 政策风向 2025-08-01 10:15:30 0

加密货币行业头顶的监管利剑——美国SEC的态度,始终是行业悬而未决的焦点。本文以美国证券法为基础,深入拆解判断证券属性的核心标准豪威测试(Howey Test),结合SEC近年来的监管动作,系统分析比特币、以太坊等典型加密货币的证券属性争议,同时聊聊Staking服务的定性难题。希望能帮行业看清监管的底层逻辑,找到合规发展的可行路径。

image.png

一、美国证券法的百年演进:从危机到监管框架

1929年大萧条后,美国搭建起现代证券监管的基础框架。1933年《证券法》确立证券真相法原则,要求发行人公开真实信息,保护投资者在融资环节的权益;1934年《证券交易法》把监管延伸到二级市场,规范交易所、经纪商的持续披露义务;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案》和《投资顾问法案》则通过注册制,防范基金管理和投资顾问领域的利益冲突。

美国证券法对证券的定义向来宽泛,不仅包括股票、债券这些传统工具,还涵盖投资合同收益共享安排证明等非标准形式。正如最高法院法官Thurgood Marshall所说:国会旨在规范投资,无论其形式与名称如何。这背后的逻辑很清晰:通过穿透式监管,弥补发行方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差和力量悬殊,维护市场公平。

二、豪威测试四要件:判断加密货币属性的「度量衡」

豪威测试源于1946年SEC诉豪威公司案,核心是通过四个要件判断交易是否构成投资合同(证券的一种)。第一项金钱投资很好理解——就是购买者得真金白银投钱给项目方;第二项共同事业得满足三种情况之一:投资者财富捆绑(横向共性)、收益依赖发起方努力(广义纵向共性),或收益与经营成果直接挂钩(狭义纵向共性);第三项收益预期指向资本增值或事业经营产生的收益,排除单纯由市场供需驱动的价格波动;第四项他人的努力则强调,发起方的管理努力对项目成功起关键作用,而投资者不参与实际运营。

这套测试的核心,始终围绕保护投资者展开:在共同事业场景下,个体投资者做尽职调查成本太高,信息获取和谈判能力远不如发起方,所以需要证券法规强制信息披露;而他人的努力要件,是为了明确责任主体,确保披露义务能追溯到具体人。这种制度设计,本质上是对资本市场结构性失衡的法律矫正。

三、SEC监管实践:哪些加密货币算证券?

2019年SEC发布的《数字资产投资合同分析框架》,把豪威测试系统用到了加密货币监管上。SEC认为,多数加密货币都满足金钱投资和共同事业这两个要件,争议主要集中在收益来源是否依赖他人的努力,以及投资者的收益预期到底是什么性质。

3.1 比特币(BTC):被归为大宗商品的「特例」

SEC前金融司司长Bill Hinman早在2018年就表态:比特币不是证券,监管权归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这个结论的核心是比特币的去中心化特征——它的价格波动更像黄金、石油这类大宗商品,不靠特定主体的经营努力,所以适用商品监管逻辑。

3.2 以太坊(ETH):不同阶段的属性「变脸」

  • ICO阶段(2014年):42天ICO募资31000枚比特币,投资者当时是冲着开发团队的承诺期待代币增值,妥妥满足豪威测试的全部要件,算证券发行。
  • PoW阶段:和比特币类似,网络靠矿工算力竞争运行,没有中心化管理主体,收益(区块奖励)来自算法而非人为努力,不算证券。
  • PoS阶段(2022年合并后):质押者通过智能合约锁定32枚ETH获得验证资格,收益由PoS算法自动分配,既没有横向共性,收益也不靠人管,SEC至今没把它定性为证券。

3.3 稳定币(如BUSD):游走在监管模糊地带

2023年SEC给BUSD发行商Paxos发韦尔斯通知,纽约州金融服务部直接叫停发行,这事儿凸显了稳定币的监管敏感性。SEC主席Gary Gensler说,稳定币如果有利息支付、中心化价值维持机制这些特征,可能会类比货币市场基金被纳入证券监管。核心争议点在于:稳定币的发行和流通算不算投资合同,尤其是收益获取是否依赖发行方的管理努力。

3.4 其他Token:多数被SEC预设为证券

Gensler多次强调大多数虚拟资产是证券,依据就是《证券法》对大众募资+利润共享模式的穿透式监管。SEC要求这类Token发行方遵守信息披露和注册义务,还对欺诈、市场操纵等行为展开执法,说白了就是想把加密货币往传统证券监管框架里套。

四、Staking服务定性:去中心化与监管的正面碰撞

Coinbase这类平台却觉得Staking不算证券,他们的理由挺有意思:质押者保留资产所有权,不算金钱投资;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质押流程,没有共同事业;奖励是验证节点的服务报酬而非投资收益;服务提供者只负责IT技术,没做实质性管理。

说到底,这其实是去中心化技术和传统证券法律框架的正面碰撞——区块链的分布式治理模式,能不能成为他人的努力的豁免理由?从监管逻辑看,SEC还没明确Staking的定性,但豪威测试的弹性适用,可能让部分中心化质押服务(比如平台代用户执行验证)面临证券定性风险。比如,如果平台承诺最低收益,或者主动管理质押资产,就可能被认定为收益依赖他人努力,引来监管介入。

image.png

总结

豪威测试成了SEC监管加密货币的度量衡,它的适用本质是在去中心化程度和人为管理依赖之间找平衡。比特币、以太坊这些头部资产因为去中心化程度高,被排除在证券之外;而多数中小项目因为依赖中心化团队运作,面临监管约束。Staking的争议则暴露了传统法律对DeFi的适配难题——当收益靠代码而非特定主体生成时,证券定义的边界亟待法律解释进一步澄清。

展望未来,SEC可能会延续个案分析+类型化监管的路子,在保护投资者和促进技术创新之间找平衡。对行业来说,搞懂豪威测试的底层逻辑,搭建符合监管预期的合规框架,才是应对不确定性的关键。随着区块链技术向更复杂的治理模式演进,证券监管和技术创新的互动,会持续塑造加密货币的合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