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前主席Gensler谈加密监管:法律基石与2025合规路径
引言
2023年6月的Piper Sandler全球金融科技大会上,SEC前主席Gary Gensler的演讲为加密市场投下了一枚监管“定音鼓”。他系统性拆解了SEC的监管框架,核心论点清晰而强硬:加密市场绝非法外之地,证券法的铁律必须一以贯之。通过豪威测试(Howey Test)界定代币属性、以币某安和Coinbase案警示中介责任,Gensler想传递的信号很明确——资本市场的信任从来不是凭空而来,规则执行才是根基,技术创新不能成为规避法律的借口。
一、监管框架的法律基石:证券法的普适性
回望美国资本市场90年历程,1933年《证券法》与1934年《证券交易法》构建的体系,早已被证明是抵御风险的“防护网”。这套以投资者保护为核心、透明度为骨架、竞争为动力的三角框架,正是市场稳健运行的压舱石。Gensler特别强调,证券法管的是“投资行为”而非“投资形式”,最高法院在Reves案中对“投资合同”的广义解释,让这套规则在加密时代依然具有穿透力。
(一)豪威测试的加密场景适配
判断一个加密代币是否属于证券,豪威测试给出了清晰标尺:资金投入、投向共同企业、依赖他人努力获利,三要素缺一不可。Gensler直言,当前多数代币发行都踩中了这些特征——以币某安的BNB为例,创始人背书、生态建设推动价格上涨,本质就是典型的证券发行。即便有些代币号称具备“实用功能”,比如平台内支付,Telegram案的判决早已明确:额外功能不影响证券属性的认定,核心还是看发行逻辑。
(二)监管指引与执法实践
SEC并非没有给过行业明确信号。2017年《DAO报告》、2019年《数字资产分析框架》,都是合规路径的“路线图”。但现实是,超百起执法案例(从Kik到LBRY)暴露了部分企业的侥幸心理——2023年币某安诉讼文件显示,其内部早在Kik案后就知道BNB可能被认定为证券,却通过“战争基金”等手段蓄意规避监管。这种将执法风险视为“商业成本”的投机心态,正是监管层重拳出击的原因。
二、中介机构的合规困境与监管挑战
加密中介的合规困局,本质上是“新瓶装旧酒”的监管适配难题。传统证券法要求交易所、经纪商必须注册,严格执行资产隔离、防欺诈等规则,但币某安等平台却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2018年其首席合规官的内部邮件就曾坦言“业务模式可能触碰红线”,却仍以“无牌交易所”模式运营。
(一)执法行动与合规可行性
2023年SEC对Beaxy、Bittrex、币某安、Coinbase的连环起诉,剑锋都指向“未注册提供证券中介服务”。Coinbase的质押计划被10州联合指控,更是给借贷类产品敲响了警钟。面对“无法合规”的辩解,Gensler拿出了反例:2023年5月,已有加密证券经纪商成功获得金融业监管局批准。这说明,只要愿意分离业务线、建立风控体系,合规并非天方夜谭。
(二)规则制定的前瞻布局
SEC正通过规则修订织密监管网:一方面重新开放DeFi平台监管指引,明确去中心化交易系统也逃不过现有规则;另一方面更新投资顾问托管规则,要求加密资产纳入合格托管体系。这些动作直指“代码即法律”的监管漏洞——比如防止DeFi协议躲在匿名架构后逃避中介责任,智能合约开发者照样可能被认定为“实际控制人”。
三、市场乱象的法律后果:欺诈与系统性风险
Gensler将当前加密市场比作“1920年代证券法出台前的蛮荒时代”,这话虽重,却非空穴来风。从币某安被指通过关联方Sigma Chain操纵交易量、混同客户资金,到FTX、Terra/LUNA用虚假陈述吹起信任泡沫,再到Justin Sun案暴露的名人背书合规漏洞,这些案例撕开了行业野蛮生长的遮羞布。
(一)破产潮的制度根源
BlockFi、Celsius等平台的轰然倒塌,表面是市场波动,实则是缺乏资产隔离和信息披露的必然。Gensler强调,即便是非欺诈性项目,只要绕过证券法,就可能因治理缺陷引发系统性风险——客户资金和公司资产混在一起,一旦市场恐慌,挤兑潮几乎不可避免。
(二)监管逻辑的深层矛盾
更深层的冲突在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理想,撞上了证券法“追根溯源定责任”的现实要求。SEC的解法是“穿透式监管”——管你代码如何去中心化,只要能找到实际控制人(比如DeFi协议的开发者),就得承担发行人责任。这种“技术中立,责任不中立”的思路,正在重塑行业对合规的认知。
四、监管动态的新进展:从“寒冬”到“转向”
有意思的是,2025年的监管风向正悄然转变。开年以来,SEC密集撤销了对Coinbase、Tron、Uniswap等企业的诉讼——这场延续五年的“强监管寒冬”,似乎正迎来政策调整的暖意。这背后,川普政府“打造加密强国”的目标功不可没,FIT21、Genius Act等法案加速推进,试图通过规则松绑吸引全球加密创新资源。
(一)Coinbase诉讼撤销的标志性意义
2023年SEC指控Coinbase未注册为证券经纪商时,市场普遍悲观;但2025年2月双方和解、诉讼撤销的消息,让行业看到了合规的曙光。关键在于Coinbase的“破局之道”:诉讼期间主动分拆业务线,与SEC共同制定加密证券交易细则,硬生生趟出了一条“监管友好型”发展路径,成了行业合规样本。
(二)监管哲学的范式转换
Gensler的演讲虽强调法律刚性,但2025年的撤诉行动释放了更微妙的信号:SEC开始在“投资者保护”与“行业创新”间寻找平衡。比如DeFi监管规则制定暂缓,转而试点“沙盒监管”——让符合条件的项目在可控环境里测试合规方案。这种调整不是放松监管,而是用更灵活的框架引导创新,避免“一管就死”的困境。
总结:信任构建与行业演进
Gensler的演讲,与其说是监管警告,不如说是一场对加密市场的“规则启蒙”:证券法从不是创新的绊脚石,而是构建信任的基础设施。从2023年的“重拳治乱”到2025年的“动态调整”,SEC的监管轨迹,其实是加密行业融入传统金融体系的必经之路——既要用刚性法律遏制欺诈,也要靠柔性制度释放技术潜力。对从业者来说,“合规不是成本,而是信任资产”正在成为新的生存法则。随着Genius Act等法案推进,美国加密监管可能走向“分类监管”:不同风险层级的资产和业务对应差异化合规要求。这场监管与创新的博弈,终将重塑全球加密市场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