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区块链监管政策全景扫描:2023-2025年五法域合规路径与趋势前瞻

CG区块链 政策风向 2025-07-24 09:51:28 0

全球区块链行业正经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的关键转折期,亚太地区作为创新与监管的前沿阵地,各法域的政策走向已成为重塑行业格局的核心变量。Buidler DAO联合LegalDAO发起的全球区块链监管政策研究项目,聚焦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五大关键法域,通过深度解构监管框架与实施动态,为行业实践者绘制清晰的合规地图。

一、项目背景与目的

区块链的跨境特性让监管政策的「温差」直接影响企业的全球化布局策略。中国内地对区块链金融化的严格管控,客观上推动行业主体向政策友好区域迁移。在此背景下,Buidler DAO与LegalDAO的联合研究,旨在通过系统解析五法域监管体系,为市场参与者提供穿透式的风险研判与机遇捕捉视角。首期亚太篇聚焦五个典型法域,目标是构建结构化的合规指南,帮助行业在监管框架内探索可持续的创新路径。

image.png

二、研究方法与使用建议

研究团队以法律实务视角构建分析框架,先提炼「监管共性表」作为比较基准,再从官方公报、监管指引等一手来源检索具体规定。这张「共性表」覆盖加密货币法律定位、反洗钱义务、消费者保护措施、证券型代币监管逻辑、牌照申领要求等核心维度,为跨法域对比提供清晰坐标。读者使用时可重点关注三个关键问题:某类业务「是否允许开展」、「合规前提条件是什么」、「违规将面临哪些法律后果」,并从民事、行政、刑事三个责任层级综合评估风险敞口。

三、全球区块链监管共性总结

梳理五法域政策文本可见,基于区块链技术特性已形成七大监管共识:
1. 加密货币的法律定位:普遍明确其商品属性,但坚决否定法定货币地位,禁止作为支付工具自由流通或兑换法币。
2. 反非法融资防线:KYC(客户身份验证)、交易行为监测、可疑交易报告机制成为标配,旨在防范洗钱、恐怖融资等跨境金融风险。
3. 投资者保护底线:一致将加密货币界定为高风险投机品,要求服务提供者充分披露风险信息,严禁虚假宣传或承诺收益。
4. 证券型代币监管:对符合「投资合同」特征的代币(如ICO、IEO、STO发行的代币)纳入证券法监管,融资行为需通过合规渠道进行。
5. 牌照准入机制: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VASP)需取得专项牌照(如香港VASP牌照、马来西亚DFS牌照),无牌经营可能面临非法经营指控。
6. 多维度风险防控:监管触角延伸至数据安全、市场操纵、跨境资金流动等领域,明确各类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边界。
7. 监管沟通机制:强调与当地金融监管机构(如香港证监会、新加坡MAS)建立常态化沟通,确保合规策略与监管导向动态匹配。

四、分地域监管政策梳理与前瞻

1. 中国内地:金融化全面禁止,技术应用开辟「绿灯区」

中国内地对区块链采取「技术中性、金融严管」的双轨策略:一方面严禁加密货币交易炒作、ICO融资及虚拟资产服务,2024年以来更强化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持续打击利用虚拟货币的非法金融活动;另一方面积极支持区块链在供应链金融、政务数据存证、溯源防伪等非金融场景的合规应用。未来政策或将进一步细化技术应用的合规边界,探索区块链作为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角色定位,同时对任何金融化倾向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

2. 中国香港:VASP牌照落地一周年,虚拟资产枢纽建设提速

自2023年6月实施VASP牌照制度以来,香港已搭建起虚拟资产服务的基础监管框架。2024年金融科技周期间,香港证监会释放积极信号,提出优化牌照申请流程、缩短审批周期以吸引优质合规机构入驻。截至2025年初,已有数十家机构提交牌照申请,覆盖交易平台、托管服务、做市商等细分领域。尽管初期申请数量未达市场预期,但政策层面「风险可控前提下鼓励创新」的导向明确。下一步,香港可能在稳定币发行规范、证券型代币交易机制等领域探索突破,巩固其作为亚太虚拟资产枢纽的竞争地位。

3. 中国台湾:《虚拟资产服务法》草案待审,稳定币发行权或花落传统金融机构

台湾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24年正式公布《虚拟资产服务法》草案,计划2025年完成立法程序。该草案首次引入VASP牌照制度,更具突破性的是拟允许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发行稳定币。与此同时,财政部已明确将加密货币交易所得纳入个人所得税征管范围,填补税收监管空白。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台湾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规范,试图在创新激励与风险防控间寻找平衡点。若草案顺利通过,台湾有望成为亚太首个明确赋予传统金融机构稳定币发行权的地区,可能引发区域内的监管模式竞争。

4. 马来西亚:DFS牌照遇冷背后,监管细则缺失成最大瓶颈

马来西亚的数字金融服务(DFS)牌照制度本欲打造区块链与金融科技融合的试验田,但受限于市场成熟度与规则清晰度不足,牌照申请进度明显慢于预期。尽管监管层表态鼓励创新,但证券型代币界定标准、去中心化金融(DeFi)监管逻辑等关键细则尚未明确,导致不少项目方选择观望。未来马来西亚若想提升吸引力,需加快完善细分领域监管规则,增强政策透明度,为国际资本与技术团队提供稳定的合规预期。

5. 新加坡:MAS框架持续进化,「监管沙盒2.0」或成创新试验田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长期秉持「技术中立、风险隔离」的监管哲学,其《支付服务法》为虚拟资产服务提供了清晰的合规路径。2025年虽无重大政策调整,但MAS通过行业咨询、白皮书征求意见等机制,持续收集市场对DeFi、NFT等新兴领域的监管需求。凭借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与国际公信力,新加坡正探索升级「监管沙盒」模式,计划为创新项目提供更灵活的合规测试空间。这种「小步快跑」的监管节奏,使其有望成为亚太首个落地「监管沙盒2.0」的地区。

image.png

五、总结与行业启示

从五法域监管实践看,亚太地区正形成「严监管+差异化」的政策图谱:中国内地以风险防控为首要目标,香港、新加坡追求合规化与国际化平衡,台湾、马来西亚则试图通过立法突破实现弯道超车。对行业主体而言,有三个关键点需要把握:
1. 合规筑基:以「监管共性表」为罗盘,建立跨法域合规评估体系,尤其重视牌照申领、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等硬性要求,这是进入任何市场的前提。
2. 政策雷达:香港、台湾等立法活跃地区的规则更新频繁,需与当地监管机构保持常态化沟通,避免因政策滞后性陷入合规风险。
3. 技术突围: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深耕区块链技术价值,如供应链溯源、政务数据共享、跨境贸易结算等场景,用技术创新争取政策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