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5全球加密监管五年演进:稳定币的合规之路与未来挑战

CG区块链 政策风向 2025-07-14 11:05:22 0

回望2020年,那是全球加密资产监管从“野蛮生长”迈向“框架成型”的关键转折点。新加坡、香港、欧盟及日本等地围绕稳定币及加密支付服务推出的监管新规,为后续行业合规化发展埋下了第一块基石。五年后的2025年,这些政策在实践中已分化出截然不同的影响轨迹,推动全球监管格局向精细化、协同化方向持续演进。本文将结合2020年原始政策框架与后续行业实践,深度剖析其核心逻辑及长期效应。

image.png

一、新加坡:分层监管的实践与延伸

《支付服务法案》五年实践:从牌照规范到跨境试点

2020年落地的《支付服务法案》(PSA)通过“指定制度+牌照制度”双轨监管,率先将支付型数字货币服务与稳定币区分对待。截至2025年,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已颁发37张大型支付机构牌照,币安新加坡、DBS Digital Exchange等头部平台均在其列,推动合规交易规模在新加坡整体加密市场占比提升至68%。一个关键变化是,尽管PSA初期将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币排除在“支付型数字货币”定义外,但2023年发布的《数字支付转型蓝图》已将稳定币纳入跨境支付试点,允许符合条件的发行方通过“沙盒监管”测试实时清算功能。

监管逻辑的延续与动态调整

从监管逻辑看,MAS始终坚持“风险相称”原则,对稳定币采取“技术中立+功能监管”思路。例如,要求稳定币发行方满足1:1储备金隔离、每月审计披露等要求,这与2020年PSA对电子货币的监管逻辑一脉相承。同时,针对DeFi领域崛起的算法稳定币,MAS于2024年发布《加密资产风险指南》,明确要求算法稳定币发行方计提30%的波动准备金,这种动态适配体现了监管框架对新兴业态的包容与审慎。

image.png

二、香港:证券型代币监管深化与虚拟资产融合探索

分类监管框架落地:从规则设计到交易实践

香港证监会(SFC)基于2020年对加密资产的“证券型/功能型/虚拟商品”分类,于2023年正式实施《虚拟资产服务提供者牌照制度》。截至2025年,已有12家平台获得第1类(证券型代币交易)牌照,HashKey Exchange和OSL等平台的合规运营,让香港成为亚洲首个实现证券型代币合规交易的司法管辖区。需要留意的是,SFC进一步将稳定币区分为“货币市场型代币”(MMT)和“支付型代币”(PT),前者需符合《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守则》,后者则纳入《支付系统及储值支付工具条例》监管,这种细分体现了监管的精准性。

传统金融与虚拟资产的双向奔赴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在2020年沙盒监管基础上,于2024年推出“数字港元”(e-HKD)与稳定币跨系统交互试点,允许持牌虚拟资产交易所接入银行结算网络。这一举措延续了2020年政策中“促进创新与金融稳定平衡”的思路,同时为离岸人民币稳定币(如CNHT)提供了合规应用场景,推动香港逐步成为稳定币跨境支付的区域枢纽。

image.png

三、欧盟:从稳定币提案到全球监管标杆的跨越

MiCA法规生效:合规门槛与市场重构

欧盟2020年提出的稳定币监管提案,历经四年打磨于2024年升级为《加密资产市场法规》(MiCA),并于2025年1月正式生效。其核心突破在于两点:一是明确“电子货币代币”(e-Money Token)需由信贷机构发行,且储备资产需100%投资于央行储备或短期国债;二是对“重点稳定币”(如用户超2000万的USDT)实施跨境业务限制,需获得欧盟成员国联合审批。数据显示,MiCA实施后,欧盟境内稳定币交易量占全球比重虽从2020年的12%降至2025年的8%,但Circle EU等合规发行方的市场份额却提升至45%,市场结构正在向合规化倾斜。

监管协同与全球规则输出

欧盟通过“欧洲加密资产监管机构”(ECAS)建立成员国监管协作机制,并联合G20推动《稳定币跨境监管指引》于2025年发布。该指引要求各国对稳定币实施“源头监管”,即发行方注册地监管机构需对储备资产、反洗钱措施负主要责任。这一规则直接影响了USDT、USDC等全球型稳定币的架构调整,例如Tether已在2025年将欧盟总部设立于法兰克福,以满足MiCA的跨境运营要求,欧盟正通过规则制定逐步掌握全球加密监管的话语权。

image.png

四、日本:从交易合规到全链条监管的升级

《支付服务法案》修正案:安全合规的五年攻坚

日本2020年实施的《支付服务法案》修正案,通过“冷钱包强制隔离”“客户资产每日核对”等严苛规则,推动加密交易所资产安全率从2020年的78%跃升至2025年的99%。金融厅(FSA)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注册交易商已从2020年的29家增至56家,其中15家实现了客户加密资产100%冷存储。更具前瞻性的是,FSA于2023年将“加密资产托管服务”定义扩展至DeFi协议,要求智能合约开发者需通过第三方审计,这种对技术演进的提前布局值得关注。

稳定币监管的本土化路径:银行主导的创新尝试

日本在2020年政策基础上,于2024年推出《稳定币发行与运营指南》,允许银行发行“日元背书型稳定币”(JPY-SC),但明确禁止非金融机构参与。首批获批的三菱UFJ银行发行的MUFG Coin,已在企业供应链金融场景中实现超10亿美元交易额。这种模式既延续了2020年对“电子货币发行方资质”的严格要求,又通过银行信用背书降低了稳定币的系统性风险,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本土化道路。

image.png

五、五年启示:监管范式的演变与行业趋势

监管思维:从“围堵风险”到“治理创新”的进化

2020年的政策更多聚焦于“禁止非法活动”,带有明显的风险规避倾向;而2025年的全球监管已转向“建立合规基础设施”,更强调在可控范围内引导创新。例如,新加坡、香港等地通过牌照制度将交易所纳入反洗钱体系,欧盟MiCA则为稳定币创设了独立监管类别,这种转变不仅让加密资产从“边缘地带”逐步融入主流金融体系,也为创新预留了试错空间。

稳定币监管的全球竞合格局:三大路径分化

当前全球稳定币监管已形成差异化路径:欧盟走“规则型”路线,通过MiCA建立技术标准壁垒;美国采取“审慎型”策略,通过《加密资产政策框架》强化联邦监管 authority;亚洲国家(如新加坡、日本)则更注重“开放型”探索,通过沙盒机制培育创新生态。这种差异导致稳定币市场呈现区域分割特征,2025年全球前五大稳定币中,USDT、USDC主导美元区,JPY-SC、CNHT主导亚洲区,欧元区则以数字欧元(eEUR)试点为主。

未竟挑战:算法稳定币与DeFi的监管难题

尽管2020年政策主要针对中心化稳定币,但算法稳定币(如DAI)和DeFi协议的崛起带来了新的监管挑战。欧盟已启动《算法稳定币监管提案》立法程序,新加坡MAS则要求算法稳定币纳入“大型支付机构”牌照监管。如何在鼓励创新与维护金融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将成为下一阶段全球监管的核心议题。

image.png

结论

2020年的加密监管新规,是全球金融体系对加密资产的首次系统性回应;而2025年的实践则证明,这些政策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未来,随着数字欧元、数字人民币等央行数字货币(CBDC)的普及,稳定币监管将更紧密地与CBDC框架衔接,最终可能形成“法定货币主导、合规稳定币补充”的双层格局。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理解不同司法管辖区的监管逻辑差异,构建“区域合规+全球互操作性”的运营模式,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