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稳定币监管启动,台湾VASP法案2026年三读
WebX 2025峰会在东京举行,成为亚洲区块链与加密产业的重要盛会。来自各国的监管机构代表和行业专家齐聚,重点围绕稳定币监管、加密货币合规及区块链创新展开深入讨论。
香港方面,Stratford Finance首席执行官Angelina Kwan分享了香港稳定币监管框架的最新进展;台湾则由国民党立法委员葛如钧阐述了台湾在反洗钱(AML)登记制度及即将出台的VASP法案方面的改革进程。两地的发言突显了亚太地区正在积极布局区块链监管体系,争夺行业话语权。
此次会议不仅揭示了稳定币监管的深层意义,更反映出港台两地的政策动向将直接影响亚洲区块链的整体格局。随着合规化浪潮席卷而来,一个核心议题浮出水面:加密货币的未来版图,将如何被这场监管竞赛重新塑造?
解码香港稳定币沙盒实验场:Project Ensemble如何炼成?
香港金融管理局(HKMA)推出的监管沙盒机制为稳定币监管提供了重要试验平台。该机制允许监管机构密切观察参与企业的运作全过程,企业一旦进入沙盒就需要全力以赴展示其技术能力和合规水平。
Project Ensemble计划作为香港稳定币技术与运营模式的先行试点,具有显著的牌照优先权优势。参与该计划的企业将在稳定币发行牌照申请中获得优先考虑。已有数家企业入选,其中RD Technologies因长期在金管局的观察下合规运作,预计将成为首批获得牌照的机构之一。
香港稳定币监管的推进与中国立法进程密切相关。在中国批准稳定币法案后,香港获得了坚实的法源基础,这不仅强化了香港的法律地位,还开启了与国际市场的"可兑换性通道"。通过香港这一金融中介,有望推动人民币数字化国际交易的发展。
中国证监会(CSRC)与香港证监会(SFC)保持着紧密合作,两地的中央银行和监管机构几乎保持同步运作。虽然数字人民币(e-CNY)计划的具体细节尚未完全披露,但监管协调已经全面展开。
值得一提的是,亚洲各国正在推动监管标准化进程,旨在让Web3初创企业能够更快速地在不同国家合法落地,提升区域内的监管效率与协同效应。
港式监管启示录:为何要给稳定币装上刹车系统?
香港稳定币监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中国立法的有力支撑。在稳定币发牌制度正式推出前,中国已率先批准稳定币法案,为香港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这不仅巩固了香港监管框架的合法性,更重要的是打通了中国与国际市场之间的“可兑换性通道”。通过香港这一国际金融枢纽,数字人民币有望更顺畅地开展跨境交易,推动人民币数字化进程。
在监管协同方面,香港与内地机构已形成深度合作机制。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保持密切协作,两地的中央银行及监管单位几乎实现同步运作。这种高度协同的监管模式,既确保了政策的一致性,也为创新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
值得关注的是,标准化监管正在成为推动Web3创新落地的重要力量。统一的监管标准能够帮助Web3初创企业更快速地在不同市场实现合规运营,显著提升创新效率。这种“刹车系统”式的监管,并非为了限制发展,而是为了给创新提供更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轨道。
台湾区块链监管进化论:从放养到圈养的阵痛转型
台湾的区块链监管正经历从宽松到严格的转型期。,台湾采用反洗钱(AML)登记名单制度,但尚未建立完整的牌照发放流程。根据立法委员葛如钧的说明,AML名单最初从零逐步增加到近30家从业机构,然而随着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FSC)加强审查力度,名单已缩减至仅剩7至8家平台。这反映出监管机构已进入更实质的审核阶段,为后续虚拟资产服务提供商(VASP)法案的出台铺路。
在监管范围上,台湾对于海外平台存在一定的管辖局限。由于缺乏足够的“长臂管辖权”,本地用户仍可自由使用境外服务。尽管如此,立法机构仍鼓励这些平台在台湾合法落地运营。
关于VASP法案的推进进程,处于行政与立法部门间的公共咨询阶段。葛如钧预估,该法案最快将在2026年底至2027年初完成三读程序。他强调立法目标在于推动创新,避免过度监管扼杀产业活力,致力于使台湾持续成为区块链与加密领域的创新基地。
立委亲述台湾监管路线图:2026年能否破茧成蝶?
台湾立法委员葛如钧在WebX 2025峰会上阐述了台湾区块链监管的发展路径。他坦言,尽管台湾拥有众多优秀的开发者和Web3团队,政策发展仍相对保守。台湾实行的是反洗钱(AML)登记名单制度,尚未建立完整的发牌流程。
拆解立法机构推动创新导向监管的核心诉求
葛如钧明确指出,他的核心诉求是确保即将出台的VASP法案能够以创新为导向,而非扼杀创意。他强调:"台湾必须继续是区块链与加密产业的创新基地。"这一立场反映了立法机构在监管与创新之间寻求平衡的决心。
透视2026-2027立法窗口期的战略意义
关于立法时间表,葛如钧透露VASP法案处于公共咨询阶段,预计最快将在2026年底至2027年初完成三读。这个时间窗口对台湾区块链产业发展具有关键意义,既给行业留出了适应期,也为监管框架的完善提供了充足时间。
解读政策制定者平衡监管与创新的底层逻辑
在监管实践中,台湾采取了渐进式approach。最初AML名单曾增长至近30家业者,但随着金管会加强审查,仅剩7-8家留存。这种从扩张到收缩的监管转向,体现了政策制定者既要加强监管,又要为创新留出空间的平衡逻辑。
展望台湾作为区块链创新基地的未来定位
对于海外平台,葛如钧承认台湾监管存在长臂管辖的局限性,但他仍鼓励这些业者在台湾合法落地。这表明台湾希望在保持开放性的同时,逐步建立规范的监管环境,巩固其作为区域区块链创新基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