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DeFi质押借贷税收新政解析:经济实质如何重塑行业规则?

CG区块链 政策风向 2025-07-23 10:10:23 0

引言

英国作为全球金融科技的创新前沿,一直在加密资产监管领域寻找平衡——既要鼓励创新活力,又要守住风险底线。2025年,随着DeFi(去中心化金融)市场规模持续扩张,英国政府基于2022年启动的证据征集与政策咨询,正式发布针对DeFi质押借贷活动的税收政策框架。这套新规直指一个核心矛盾:传统资本利得税(CGT)规则与去中心化金融的业务实质,究竟该如何适配?我们结合行业实践与政策逻辑,深入拆解这套框架的核心规则、适用场景,以及它将如何影响加密资产市场的未来走向。

image.png

一、政策背景:创新驱动与风险平衡的双重逻辑

1.1 金融科技战略的延续与升级

自2018年推出FinTech行业战略以来,英国始终把加密资产视作维持全球金融中心地位的关键棋子。2022年12月,财政大臣在TheCityUK会议上明确表态,要通过清晰的税收与监管规则,给区块链技术的创新“系上安全带”。而在新规出台前,政府曾在2022年7-8月专门就DeFi借贷与质押的税收模糊性征集市场意见,多数受访者呼吁规则调整——这背后,是行业对“有法可依”的迫切期待。

1.2 市场风险倒逼监管精细化

FTX等事件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加密行业的系统性风险,也让政策制定者不得不更关注DeFi与传统金融体系的“隐秘连接”。去中心化金融的技术特性——比如智能合约自动执行、没有中介机构——让传统税收规则有点“水土不服”:资产所有权转移的经济实质到底是什么?质押、借贷这些场景该怎么界定?这些问题不解决,税基侵蚀和征管漏洞就可能成为隐患。

二、核心概念:解构DeFi质押借贷的经济实质

2.1 DeFi的技术特征与业务模式

DeFi的核心逻辑,是用智能合约替代传统金融中介,把借贷、质押这些服务“自动化”。具体到质押场景:用户把代币存进“流动性池”,平台通过汇聚这些资产提供借贷服务,参与者拿到“流动性代币”作为权利证明,最后按协议分配“DeFi回报”——注意,这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息,税收处理得单独拎出来说。借贷则更直接:代币所有权暂时转移,借款人到期得还回同等数量的代币。

2.2 税收争议的核心焦点

传统CGT规则的征税触发点是“所有权转移”,但DeFi场景里,法律所有权和经济利益经常“分家”,这就成了争议焦点。举个例子:质押者把代币转出去了(法律所有权转移),但手里拿着流动性代币,随时能赎回,还能享受资产价格波动的收益——说白了,经济利益根本没丢。这种“表面转了,实际没转”的情况,用老规则可能要么重复征税,要么税基算错。

三、政策原则:经济实质导向的税收规则重构

3.1 核心原则一:跳出形式看实质,只盯“经济处置”

新规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不纠结于表面的所有权转移,只看有没有发生“经济处置”——比如把资产卖了、拿去换了商品服务,这时候才征CGT。判断标准是“经济利益是否保留”:如果交易期间,参与者有权拿回同等代币,还能享受价值波动收益,就不算处置资产。打个比方,流动性提供者拿着流动性代币的时候,对原始代币的经济利益没实质转移,所以不触发CGT。

3.2 核心原则二:权利处置=资产处置

如果参与者把质押/借贷代币的权利卖了(比如卖掉手里的流动性代币),这就视作处置原始代币,得缴CGT。权利买方买到手后,行使赎回权取回代币,这一步不征税——避免重复计税。这条规则算是解决了DeFi里“权利代币化”的税收认定难题,也跟传统资产转让规则接上了轨。

3.3 核心原则三:收益啥时候实现,税就啥时候缴

DeFi回报是在质押/借贷期间慢慢累积的。如果参与者中途把权利卖了,累计收益里对应这部分的,得由原所有者在出售时缴税。这么设计是为了避免收益归属“跨期扯皮”,确保税收和经济利益实现的时点同步。

image.png

四、规则适用范围与操作指引

4.1 适用交易的四要素判定

不是所有DeFi交易都适用新规,得满足四个条件:
一是代币通过智能合约或直接转移给借款人/流动性池;
二是借款人有“必须还”的义务(智能合约得保障赎回权);
三是返还时点要么一方能触发,要么自动执行(比如到期自动还);
四是贷款人至少能收回同等数量的同类代币(本金价值得保住)。
这些标准其实是把高风险衍生品排除在外,主要聚焦在跟传统借贷类似的基础DeFi业务上。

4.2 全流程税务处理规则

4.2.1 第一阶段:代币转让

贷款人把代币转给借款人或流动性池,拿到流动性代币或其他权利凭证。这一步怎么计税?视作原始代币的持有形式变了,不触发CGT;流动性代币就当是原代币的“权利载体”,计税基础跟着原始成本走。

4.2.2 第二阶段:期限内持有
  • 常规情况:拿着流动性代币或权利凭证的时候,不用缴CGT,但DeFi回报得按所得类型计税(比如收入税);
  • 权利出售:卖掉流动性代币,就视作处置原始代币,按售价和原始成本的差额算CGT;
  • 违约情况:借款人还不上代币,没还的部分视作贷款人处置资产,有补偿的话就按补偿金额计税。
4.2.3 第三阶段:代币返还

正常返还时不产生CGT;如果因为借款人破产等原因只还了一部分,没收回的部分算“处置损失”,可以抵扣资本利得。

五、政策影响:行业适配与监管挑战

5.1 对市场参与者的合规要求

  • 项目方:智能合约里得写清楚权利凭证和原始代币的对应关系,交易记录也得留好,不然税务核查时可能麻烦;
  • 投资者:得分清“拿着权利”和“处置资产”的场景,准确算CGT,别因为规则没吃透踩了合规红线;
  • 税务中介:得提升对DeFi交易结构的分析能力,开发能对接智能合约数据的计税工具——毕竟手动算太容易出错了。

5.2 监管框架的协同需求

新规特别强调,这只是税收规则,不取代更广泛的加密资产监管(比如2023年的《加密资产未来金融服务监管制度》)。未来得建跨部门协作机制,把税收数据和区块链监管科技(RegTech)整合起来,防止有人利用DeFi结构跨境避税。另外,流动性代币如果有“投资合同”的特征,可能还得受证券法监管——这又是一层需要协同的问题。

5.3 行业创新的长期启示

这套政策用“经济实质优先”的原则,给DeFi基础业务画了条清晰的税收路线,有助于合规资本进场。但对复杂DeFi产品——比如算法稳定币质押、跨链借贷——现有规则还得细化。行业其实可以借这个机会,推动标准化智能合约模板的开发,让交易结构的税收透明度更高。

image.png

总结

英国DeFi质押借贷税收政策的出台,标志着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在加密资产监管上,从“喊口号”进入“定细则”的阶段。通过聚焦经济实质、匹配处置时点、衔接传统税制,这套框架在降低合规成本和防范税收流失之间找到了一个阶段性平衡点。对加密行业来说,这只是开始——还得深化与监管层的技术对话,建一套真正适配去中心化金融的监管科技体系。未来,随着全球主要经济体加速DeFi监管规则制定,跨境税收怎么协调、技术标准怎么统一,会是行业能不能走得更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