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深度解读:全球加密监管新格局

CG区块链 政策风向 2025-08-11 10:17:48 0

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下称“报告”),用一个专题章节系统梳理了全球加密货币监管的最新进展,尤其聚焦中国香港地区的合规实践。这份报告不仅关注国际监管框架的协调难题,还深入探讨了区域风险防控的具体路径。2022年行业风险事件后,全球监管层对加密资产的态度明显转向重视——“相同业务、相同风险、相同监管”已成为构建统一框架的主流思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其创新的“双牌照”制度与分类监管模式,为行业合规提供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样本;而金融稳定理事会(FSB)主导的国际监管框架,则为全球治理打下了关键的制度基础。本文将从区域实践、国际协调、风险防控三个维度,结合报告核心内容展开分析,试图勾勒出加密货币监管的未来演进方向。

image.png

一、全球加密货币监管:差异化路径下的共识凝聚

(一)主要经济体的监管框架迭代

2023年全球加密资产市值回升至1.5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71%。市场复苏的同时,监管收紧成为更鲜明的底色。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有51个国家和地区明确禁止加密资产交易,而主要经济体则选择通过立法调整实现监管全覆盖:

- 美国:延续“现有法规优先”原则。SEC在2024年1月放行比特币现货ETF上市,却不忘强调“不认可加密货币的投资价值”,要求发行人严格履行《证券法》下的披露义务。这种“风险可控的市场开放”姿态,折射出监管层在金融创新与稳定之间寻求平衡的微妙考量。
- 欧盟:《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MiCA)于2024年底正式落地,构建起全球首个全流程监管框架,从发行、交易到托管环节无一遗漏,并创设“加密资产服务提供商”(CASP)牌照体系。其核心突破在于确立“技术中立”原则——监管规则不纠缠于底层技术特性,而是聚焦业务功能与风险属性。
- 英国:通过《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将加密资产纳入监管版图,赋予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对“受监管加密资产”的准入审批权,重点防范零售投资者面临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英国将稳定币归入“电子货币”监管框架,硬性要求发行人维持100%储备资产。
- 亚洲经济体:新加坡《稳定币监管框架》明确仅允许银行等持牌机构发行稳定币;日本《资金结算法案》则将稳定币发行人限定为金融机构——两地监管逻辑高度一致,均将货币主权与支付安全置于优先位置。

(二)监管逻辑的底层转变

从全球实践看,监管思路正从早期的“技术恐惧”转向更务实的“风险适配”。报告指出,各国普遍采用“风险分级”模式:对证券型代币(STO)套用严格的金融监管规则,对utility token侧重消费者保护,而对匿名币等高风险品类则直接实施限制。这种差异化监管既回应了市场创新需求,又避免了“一刀切”对技术发展的过度抑制。

二、中国香港:双牌照制度与金融机构协同监管的实践

(一)分类监管的制度创新

香港的监管突破点,在于将虚拟资产清晰划分为“证券化金融资产”与“非证券化金融资产”,并对应实施“双牌照”管理制度:

- 证券型代币:直接适用《证券及期货条例》,交易平台需申请第1类(证券交易)牌照,并严格遵守投资者适当性管理、资产托管等规则;
- 非证券型代币:纳入《打击洗钱条例》监管范围,平台必须通过反洗钱(AML)与反恐融资(CFT)合规审查,确保交易全程透明可追溯。

这套设计既与国际标准(如FATF的Travel Rule)接轨,又保留了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灵活性。截至报告发布时,已有多家国际加密交易所启动牌照申请流程,行业合规化趋势日益清晰。

(二)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嵌入

报告特别提到一个关键细节:汇丰、渣打等大型银行被要求将加密资产交易所纳入客户监管范畴。这一举措的实质,是通过“银行账户守门人”机制,把加密市场接入传统金融监管链条——交易所需通过银行的客户尽职调查(CDD)与交易监控系统,确保每一笔资金流向都符合监管要求。这种“机构联动”模式,为跨行业风险防控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三、宏观审慎视角下的国际监管协调

(一)FSB框架的核心突破

FSB在2023年7月发布的加密资产国际监管框架,明确了三项基础性原则:

1. 相同业务相同监管:消除传统金融与加密资产之间的监管套利空间,例如要求算法稳定币遵守与银行存款类似的审慎规则;
2. 灵活性:允许各国通过现有法规或新立法实施监管,以适应不同法域的制度差异;
3. 技术中立:监管规则聚焦业务功能(如支付、投资),而非区块链、智能合约等具体技术形态。

围绕这些原则,FSB提出两类监管建议:针对一般加密资产的9项CA建议,涵盖监管权力、跨境合作、风险管理等;针对“全球稳定币”(GSC)的10项特别建议,新增恢复处置计划、储备资产隔离等要求,目标直指防范系统性风险。

(二)执行路径与挑战

根据报告,FSB计划在2025年底前评估各成员经济体的政策落实情况,并推动非成员参与监管协调。不过,落地执行仍面临三重挑战:

- 跨境监管协作:加密资产的跨国流通特性与各国司法主权存在天然冲突,如何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如统一数据报送标准)仍是未解难题;
- 技术迭代压力:DeFi、NFT等新兴形态不断突破现有监管框架边界,监管滞后性问题愈发凸显;
- 发展中国家参与度:多数非FSB成员缺乏加密资产监管经验,可能成为全球监管链条上的“薄弱环节”。

四、监管趋势展望:从碎片化到体系化

报告释放的核心信号很明确:全球加密货币监管正从“各自为政”迈向“规则统一”。香港的实践证明,区域金融中心完全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平衡合规与创新;而FSB框架则为多边合作提供了“最大公约数”。值得注意的是,报告多次提及“宏观审慎管理”,这暗示未来监管可能更关注加密资产与传统金融体系的风险传导机制——比如通过压力测试评估交易所破产对银行体系的潜在冲击。

image.png

总结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4》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对加密货币监管的关注,正从单一的风险防范转向更主动的全球治理参与。香港的“双牌照”制度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合规模板,FSB框架则勾勒出未来监管的标准化路径。尽管挑战依然存在,但“风险为本、技术中立、全球协同”的监管理念已成为国际共识。随着2025年FSB评估节点的临近,加密货币行业无疑将迎来更严格的合规化浪潮,而那些具备监管兼容性的技术创新——比如合规稳定币、受监管DeFi协议——或许会成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