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瑞·詹斯勒的SEC时代:加密监管遗产与2025年后的行业变局

CG区块链 政策风向 2025-08-12 10:17:48 0

引言

2021至2025年初,盖瑞·詹斯勒(Gary Gensler)担任美国证监会(SEC)主席期间,加密货币监管迎来了关键转折期。凭借华尔街从业经历与区块链学术研究背景,他试图在不扼杀创新的前提下,将加密资产纳入现有金融框架。本文将剖析其核心监管举措、行业影响,以及后詹斯勒时代的新兴趋势,结合2025年的监管格局展开讨论。  

image.png

一、詹斯勒的专业背景与监管哲学

从高盛合伙人到奥巴马时期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主席,再到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詹斯勒的职业生涯塑造了他对金融与科技的双重视角。在MIT讲授加密课程时,这位区块链倡导者就强调监管需与证券法对齐。2018年,他公开表态以太坊、瑞波币等代币符合美国证券法下的“证券”定义,这一立场为其SEC任期定下基调——优先保护投资者与反洗钱合规,而非简单禁止加密创新。  

二、监管举措:勾勒加密行业治理框架

1. 交易所监管与合规浪潮

詹斯勒领导的SEC迅速将监管矛头对准加密交易所,视其为“未受监管的传统证券平台等价物”。2021年9月,SEC就Coinbase拟推出的借贷产品发出警告,认定该业务属于证券范畴,迫使该产品推迟上线。同期对Circle的调查——尤其是其稳定币USDC储备构成与SPAC上市计划——凸显了SEC对“运营透明度”的重视。到2023年,詹斯勒多次公开呼吁交易所注册,虽推动行业部分合规,但“监管过度”的争议始终未歇。  

2. 稳定币监管与金融稳定考量

稳定币在詹斯勒任内遭遇严格审视,他曾将这类资产比作“赌场筹码”,主张适用银行级监管。2021年SEC对Tether储备构成的调查——揭露其大量持有商业票据与债券——直接促使Circle在2022年将USDC储备调整为100%现金与短期国债。尽管2025年稳定币总市值已达1800亿美元,但詹斯勒推动的“发行方需注册为银行”主张,为2024年《稳定币监管法案》埋下伏笔,该法案至今仍在国会审议中。  

3. DeFi与传统监管框架的适配难题

去中心化金融(DeFi)成为监管探索的焦点领域。2021年SEC对Uniswap Labs的调查,以及对Mainnet峰会代币发行的追责,释放出“将证券法适用于智能合约与协议治理”的明确信号。但去中心化实体的法律责任界定难题,暴露出传统监管框架的局限性。直至2025年,SEC仍未出台DeFi专项指引,行业项目仍处于合规模糊地带。  

4. ETF与机构入场的“合规通道”

詹斯勒对期货型比特币ETF的支持,推动ProShares BITO于2021年10月上线,首日交易额达98.1亿美元。这一突破为加密ETF铺平道路:2025年,富达FBTC、方舟ARKB等现货比特币ETF已获SEC批准,现货以太币ETF也紧随其后。他的遗产在于,既认可加密资产的“资产类别”属性,又通过监管保持对市场直接敞口的审慎态度。  

三、行业反应与监管博弈

詹斯勒的政策引发两极分化评价。加密行业倡导者虽认可他的技术洞察力,却批评其执法手段过于强硬——2021年Messari创始人Ryan Selkis就直言SEC意在“扼杀”DeFi。共和党议员如Tom Emmer指责其越权,而数字商会等游说团体则持续呼吁立法明确规则。2024年总统大选进一步将加密监管政治化,詹斯勒本人则否认SEC政策对民主党选举失利有直接影响。  

四、2025年后:监管转向与行业新局

2025年1月詹斯勒卸任,标志着监管风格的标志性转折。新政府任命的继任者更强调“监管明确性”而非单纯执法,预示政策基调可能从“高压”转向“调适”。值得关注的趋势包括:

- ETF版图扩张:2025年“加密ETF之夏”见证区块链主题基金与指数型产品密集上线,反映机构需求持续升温;

- 全球监管分化:欧盟MiCA框架与美国“证券法为核心”的路径形成对比,跨大西洋协调挑战显现;

- 稳定币立法推进:州与联邦法律协调方案获进展,但发行方银行注册要求仍是争议焦点。  

五、结语:监管范式的长远影响

詹斯勒的SEC任期,本质是一场“平衡加密创新潜力与系统性风险防范”的尝试。其政策虽推动行业合规升级——如今交易所持有的受监管资产达500亿美元,稳定币储备需每月审计——但也凸显了“监管严谨性”与“技术颠覆性”之间的深层张力。随着美国进入后詹斯勒监管周期,加密行业正站在关键路口:是适应框架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是在全球化金融体系中逐渐边缘化?  

未来数年将检验,詹斯勒“监管而非禁止”的理念能否培育出可持续的加密生态,抑或只是行业成熟过程中的一段过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