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监管新思路:为何该管应用不管协议?

CG区块链 政策风向 2025-07-23 10:05:22 0

引言

Web3浪潮席卷而来,监管框架的搭建成了摆在创新者与政策制定者面前的必答题。当下讨论里有两种声音特别刺耳:要么把传统行业的条条框框直接套过来,完全无视区块链的技术特性;要么干脆喊着“监管滚远点”,连成熟市场的风险防控经验都不要了。其实,咱们或许可以走条中间路——盯着企业运营的应用程序管,放过那些去中心化的底层协议。这么做的好处是,既能按住非法活动、护住用户权益,又能给Web3的去中心化、互操作性这些核心优势留足空间,别让“红旗法案”那样的糊涂账重演,把本该燎原的创新火苗给浇灭了。

image.png

一、监管的智慧:学互联网“抓应用、放协议”

回头看看互联网怎么长大的,就能明白监管该往哪儿使力。就像Gmail这类邮件服务得守规矩,但SMTP这种底层传输协议始终敞开大门。这套逻辑放到Web3里照样管用:企业搞的应用程序可以调优合规细节,但去中心化协议作为全球通用的“自动运行软件”,根本没法迁就各地五花八门的主观规定。硬要协议层合规,结果很可能是逼着它“假装去中心化”,把好不容易建立的技术根基给毁了。

拿DeFi和CeFi的差别来说就更清楚了。CeFi靠中介吃饭,监管自然要盯着“别让人卷款跑路”;但DeFi把中介直接干掉了,传统CeFi那套“防中介作恶”的法规就有点使不上劲。比如美国证券法里管资产保管的“经纪商”条款,对不碰用户资产的DeFi应用可能就不适用;但要是涉及交易路由这种类似中介的功能,商品衍生品法里的“介绍经纪人”规则或许还得参考。

二、搭框架得想明白三件事

(一)政策目标:别为了监管而监管

“同样活动同样规则”这话在Web3里得悠着点说,毕竟技术特性会彻底改变风险的模样。比如DeFi的链上透明、可审计特性,天生就帮着实现了部分监管目标(像保护投资者),这时候硬套CeFi的老规矩,搞不好会帮倒忙。监管得想清楚自己要干嘛——是为了减少非法交易、鼓励真创新,还是单纯为了“看起来在监管”?

历史上“红旗法案”因为不懂技术进步成了笑话,Web3监管可别重蹈覆辙。要是逼着去中心化协议按地域限制交易,开发团队可能就得搞“中心化治理演戏”,结果把协议的全球通用性给毁了。还不如把劲儿使在应用层,比如盯着营利性应用别搞利益输送,底层协议的技术逻辑就别瞎掺和了。

(二)应用程序得“看人下菜碟”

赚钱的和不赚钱的,区别对待

企业运营的营利性应用,本身就可能藏着利益冲突(比如从交易里抽成),监管介入是应该的,但对刚起步的创新项目得松松手。就像给去中心化协议做前端网站的小团队,要是一上来就要求注册、拿牌照,美国Web3的基础设施还怎么建?

非营利性应用更像公共产品(比如不带托管功能的通信工具),没赚钱的动机,监管就该大方点。这类应用本来就没啥利益冲突,管太严反而会卡住去中心化生态的“毛细血管”。

看目的:是正经做事还是专门搞事

应用程序的设计初衷直接决定监管力度。像Ooki协议前端那种摆明了帮着干坏事的,就得从严;但Uniswap前端、Etherscan浏览器这种主要服务合法需求的,就得给点空间。就算是合法应用,反欺诈、风险披露、代码审计这些基础要求还是得有,但监管措施得适配Web3——总不能要求应用去控制它根本管不了的去中心化协议吧?

image.png

(三)宪法这道坎:权利和权力得平衡

Web3监管还得过宪法这关:
- 第一修正案:软件代码算不算言论自由?加密交易和链上隐私是不是基本权利?要是监管不让发布去中心化协议代码,搞不好就成了压制技术言论。
- 第四修正案:DeFi协议能不能拒绝强制KYC?用户的链上资产和身份,该不该受“禁止不合理搜查”保护?
- 监管机构权限:国会没说清楚的事,监管机构能不能自己扩大权力?SEC和CFTC争管辖权这种事,还是得立法来定,别靠执法行动偷偷摸摸扩权。

行业里的人也别光等着法院救命,得主动去参与政策制定。监管规则出台前,成本收益分析得摆在明面上,别靠一个个执法案例模糊边界,让整个行业天天提心吊胆。

三、结语:在创新和风险间找个动态平衡

Web3监管的核心,就是把“技术创新”和“商业活动”分开看——前者靠协议层驱动,得护住它的去中心化本质;后者靠应用层落地,该放进现有法律框架里。政策制定者得盯着应用程序的赚钱模式、是不是干正事、有没有踩宪法红线,搞出一套能跟着技术发展走的动态规则,别傻乎乎地把传统监管那套直接复制粘贴。

image.png

接下来要琢磨的事还多着呢:怎么更精准地打非法活动、各国监管怎么协调、美国在Web3治理里该扮演啥角色……但至少,“监管应用不管协议”这条务实路子,给Web3的健康生长指了个方向。创新和风险从来不是非此即彼,找对平衡点,Web3才能真正长成互联网的下一根支柱。